返回

主公,你要支棱起来呀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13章 主义不该这么迷失在生意里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节目内容相对单一,主要以新闻、文艺和少量自制剧为主。

    让卫东给金卓群描述的可以把电视剧卖给各台,有点冒险……就在临门一脚的关键点吧。

    反正金卓群还没搞到钱。

    所以当晚首播爆红后,最简单粗暴的赚钱方式就是出磁带专辑和音乐录影带。

    前者就是他找部队文工团录制的那个版本,现成的演播级录音带立刻就能翻制。

    也有的是音像出版社抢着接这个单。

    也就是这会儿,全国上下都没有专辑的概念。

    就这么一首《如愿》能单独成磁带、黑胶唱片朝着四面八方发售!

    三天之内订货已经超过二十万张。

    这可是1985年,每盘磁带单价六七块钱,他能提两块,轻而易举的几十万!

    而且后续还在按照每天几万十万张的订货数猛增。

    每天10万+的收益!

    这才是金卓群因着电视剧赚到的第一桶金。

    因为拍摄过程被让卫东卡得严严实实,所有电视剧支出都需要实报实销。

    而不是啪的几十万到账,你自己去拍了就行。

    所以金卓群跟他往来觉得憋屈呢。

    现在撒了欢的捞钱。

    同时连夜利用自己擅长拍摄的特点跟各种设备关系,立刻组织音乐录影带编辑发售。

    都不用现拍,战场的画面,工厂农田,让卫东搞的那个科研现场,各种各样工农兵学商投身建设的镜头剪辑,跟电视剧英勇就义的画面交织在一起。

    美妙绝伦的音乐,配合前赴后继的斗争场面,跟默默奋斗的大多数场景交织在一起。

    就问这视觉冲击力大不大!

    甚至都暗合了后来的小视频理论。

    十集四十五分钟的电视连续剧,直接浓缩剪辑成短视频几分钟,选的全部是高潮镜头,哪个更容易被接受传看?

    二十元一盒的《如愿》音乐录影带狂卖十万份。

    这还是在录像机极其稀缺的时代。

    甚至可能是全国可能都没有十万台录像机的情况下,为了看这盘录像带愣是要去买录像机!

    反过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音乐磁带+音乐录影带同步发售的方式。

    又烘托了电视剧播放的热潮。

    几乎等同于后来的热点炒作同步展开。

    十天的热播期,就是十天知名度的猛涨。

    普通观众到处都在问那个声音好听,表演精湛的年轻男演员是谁。

    业内人士都在找金卓群。

    只有真正懂行,和关注这一切发展的目光,才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出品人的名字上。

    所以说真是穷疯了的金卓群才有这么高的执行力,让卫东明知道这么能赚钱,一来不愿意吃这碗人血饭,二来还是自己有的是生意赚钱,犯不着搞这个。

    金卓群靠着迅速围上来的各路人马,居然能在一周之内就把音乐磁带跟录影带在平京、沪海等大城市到省城开卖!

    到这时候他已经有点飘了。

    愣是没通知让卫东,这音乐磁带和录影带钱就自己独吞。

    让卫东都是在全国各地销售系统疯了一样打电话过来催促磁带、录影带的时候,才知道这局面。

    各地省城的高校生、销售公司明明看见出品人写着我们老大的名字,这火遍全国的音乐磁带、录影带不就天经地义应该我们卖?

    就算不卖这玩意儿,好歹也应该给我们整一套,无论走到哪里给人一放,喏,这是我们老大出品的电视剧,你就说牛不牛逼吧?

    让卫东才知道磁带和录影带已经卖疯了。

    然后上面标注的词曲作者名,都是人民,这钱被谁赚去了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他有点啼笑皆非,甚至不愿为了这事儿去跟金卓群撕逼,明月清风都看着呢。

    但他这性格肯定不会坐看金卓群消费这种爱国激情。

    跟资本家玩儿这种把戏?

    有点恶作剧的安排销售公司,立刻组织一大批空白磁带,发到全国各地分公司、销售团队。

    两年前他第一次进货收录机回来卖,准备包装成学习外语的工具,就搞了一千多盘空白磁带要翻录外语教材。

    结果一股脑卖空了收录机。

    那些磁带还堆积在江南区的红光厂门市里。

    现在也顺带翻出来发下去。

    蓉都的邮电器材厂生产收录机,更是有空白磁带的配套厂家,先搞二十万盘最便宜的磁带。

    分批发放到各地,还搭配一盘正版的音像出版社磁带。

    啥都没说,懂的都懂。

    反正不许直接卖,买相机、牛仔裤、收录机、SOD蜜甚至买卫生巾,都送!

    让你们尝尝资本家的险恶用心。

    迅速带动全国各地销售猛然提升的同时,也立刻让正版磁带销售肉眼可见的萎缩下去。

    而且论全国铺

第413章 主义不该这么迷失在生意里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